熱解析儀是一種用于分析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s/SVOCs)的樣品前處理設備,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加熱使吸附在采樣管或樣品中的目標化合物解吸,并將其定量轉移至氣相色譜(GC)或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儀(GC-MS)進行檢測。其核心組件的設計直接決定了解吸效率、重現性和檢測靈敏度,主要包括以下幾類:
一、樣品加載與固定系統
該系統負責穩定放置和密封樣品(如固體吸附管、擴散采樣膜、固體樣品盤等),確保解吸過程中無泄漏、無交叉污染,是實現精準分析的基礎。
樣品接口/進樣口
核心作用:連接樣品容器(如吸附管)與解吸室,提供密封且可快速裝卸的接口。
關鍵設計:通常采用惰性材料(如石英、PTFE聚四氟乙烯)制成,避免金屬材質(如不銹鋼)對極性或活性目標物的吸附;部分接口帶有快速緊固裝置(如卡套式、螺紋式),方便批量樣品更換。
樣品固定支架
核心作用:固定樣品位置,確保其與加熱模塊精準接觸,保證加熱均勻性。
常見類型:針對吸附管的“管夾式支架”、針對固體樣品的“樣品盤支架”,部分可實現多通道并行固定(提高分析效率)。
二、加熱與控溫系統
加熱系統是熱解析的“動力源”,通過精準加熱使目標化合物從吸附劑或樣品基質中解吸;控溫系統則保證加熱過程的穩定性,直接影響解吸效率和重現性。
解吸室(加熱爐)
核心作用:提供密閉的加熱空間,使樣品在設定溫度下快速、均勻解吸。
關鍵設計:
容積小巧(通常幾至幾十毫升),減少載氣死體積,提高目標物轉移率;
內壁采用惰性材料(石英、惰性涂層不銹鋼),避免目標物吸附或反應;
部分帶有快速升降溫功能(如采用金屬塊加熱),縮短分析周期。
加熱模塊
核心作用:提供加熱源,常見類型包括金屬塊加熱器(升溫快、控溫準)、紅外加熱器(無接觸加熱,適用于特殊樣品)、電阻絲加熱器(成本低,用于簡易設備)。
溫度傳感器與控制器
核心作用:實時監測解吸室溫度,并通過PID(比例-積分-微分)調節實現精準控溫(控溫精度通常可達±0.1~±1℃)。
傳感器類型:多為熱電偶(K型、J型)或鉑電阻(Pt100),直接接觸加熱區域以保證測溫準確性。
三、載氣與流路控制系統
載氣的作用是將解吸后的目標化合物“攜帶”至色譜儀,流路控制系統則決定載氣的純度、流量穩定性和流向切換精度。
載氣接口與凈化裝置
載氣接口:通常為標準氣路接頭(如Swagelok),適配氮氣、氦氣等載氣;
凈化裝置:內置分子篩過濾器(除水)、活性炭過濾器(除有機雜質),避免載氣中的污染物干擾檢測。
流量控制單元
核心組件:質量流量控制器(MFC)或電子壓力控制器(EPC),可精準控制載氣流量(精度通常達±0.1mL/min),確保解吸過程中目標物的穩定轉移。
切換閥系統
核心作用:控制載氣流向,實現“解吸-轉移-反吹”等多步驟切換(如六通閥、十通閥)。例如:解吸時載氣攜帶目標物進入色譜柱;分析結束后,反吹載氣將吸附管中殘留的雜質吹出,避免交叉污染。
關鍵要求:閥體需耐溫(匹配解吸溫度)、惰性強(避免目標物吸附)、切換響應快(減少死體積)。
四、冷阱聚焦系統(可選,用于高靈敏度分析)
對于低濃度樣品,單純解吸可能導致目標物在傳輸過程中擴散,影響檢測靈敏度。冷阱聚焦系統通過“低溫濃縮-快速升溫”實現目標物的富集,是有些熱解析儀的核心組件之一。
冷阱單元
核心作用:將解吸后的目標物通過低溫(通常-50℃~0℃)冷凝在微型吸附劑或石英毛細管中,實現富集。
常見類型:液氮冷阱(降溫快、溫度低,但需頻繁加液氮)、電子制冷冷阱(無需耗材,操作方便,但最低溫度有限)。
快速升溫模塊
核心作用:富集完成后,通過快速升溫(升溫速率可達100℃/s以上)使目標物瞬間解吸,形成窄的色譜峰,提高分離效果和靈敏度。